作者:吳鼎(明)
原文:
鹿峰聳玉峯,寫照夕陽中。
山影餘暉碧,嵐粧晚岫紅。
參差煙外樹,掩映霞邊紅。
返景欲將入,鈴鐸搖暮風。
翻譯:
高聳如白玉的鹿峰,在夕陽映照下呈現絕美景緻。山巒殘留著碧青餘暉,霧靄將傍晚的山谷妝點成緋紅。錯落有致的樹影在薄暮輕煙中搖曳,與天際霞光相互輝映。落日餘暉將要隱沒之時,寺院簷角的風鈴在暮色晚風中叮噹作響。
《鹿峰夕照图》赏析:
这首五言律诗以鹿峰夕照为题,通过凝练的笔触与鲜活的意象,展现出一幅光影交织的山水画卷,可试从以下角度赏析:
1. 意象选取与空间层次
全诗以"鹿峰"为中心,通过"山影""碧岚""烟外树""霞边虹""返景""铃铎"等意象,构建起立体化的视觉空间:纵向以"耸玉峰"突显山势之巍峨,横向以"霞边""烟外"延伸视野广度,近景的错落树影与远景的缥缈暮色相映,寺院檐铃的清脆之声更在虚实之间增添空灵感。
2. 色彩美学与光影变幻
诗人善用冷暖色调的碰撞:碧青余晖与绯红岚雾构成主色调,"烟外树"的朦胧灰调与"霞边虹"的明艳形成对比。尤以"返景欲将入"点睛,既暗合王维"返景入深林"的经典光影,又以拟人化笔法捕捉到夕照在山体间流转的动态瞬间,赋予静态画面流动的诗意。
3. 动静相生的意境营造
诗中"铃铎摇暮风"为全篇唯一动态描写,恰似画作中的"画眼":檐铃的轻微震颤打破黄昏的静谧,却又反衬出山寺的超然幽寂。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,与王籍"鸟鸣山更幽"异曲同工,将视觉体验升华为禅意盎然的听觉通感。
4. 诗画合一的艺术追求
"写照夕阳中"直言绘画性构思,诗中意象排列暗合传统山水画"三远法"构图。尾联"返景欲将入"的瞬间定格,既是对谢赫"气韵生动"理论的实践,又暗含陶渊明"欲辨已忘言"的观物态度,在有限画面中寄托无限余韵。
此诗继承唐代山水诗派精髓,以简驭繁,通过精准的意象调度与通感转换,使读者在尺幅文字间如观青绿长卷,充分展现中国古典诗歌"诗中有画"的美学特质。
作者簡介:
大明崇禎庠生,原名吳鼎字世調,桂陽州竿竹山人氏,中祥公之子,為相公之父。
生於大明萬曆庚戌三十八年(公元1610年)十一月初九日辰時,享壽五十又一歲,歿於大清順治庚子十七年(公元1660年)十月初四日丑時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