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门山,众人皆知也。乃小三公之徒居,亦为桂阳及周边吴氏之祖居。此地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以其众多古建筑而闻名。历经数百载风雨洗礼,依然屹立不倒,见证村庄之兴衰与发展。
据老一辈所言,石门山之名源自原水源地一座石山。此山有一门洞,可供人通行,故得名石门山。然而,此石山于六十年代损毁,今惟余传说耳。二零二三年,族人共同努力,精选一形似之石立于进村口处,并刻“石门山”三字于其上。
今之石门山,涵盖上门楼、下门楼、白源头、平田、对门、郊坪等处。数村相对而置,呈东西向,两面依山,中为典型之丘陵冲积扇小平原,有小河横穿其间,诚宜居之地也。石门山尚有诸多古建筑,如古宅、古石碑等,古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,构成一幅美丽画卷。漫步村中,恍若穿越时空,沉浸于历史长河之中。
村前过河处尝有九孔石拱桥,桥两岸建有房,各九间。以年久失修,桥已败坏不堪。二零零七年修防洪渠时,桥遂被彻底拆除。下游不远处复有石拱桥一座,建于清朝,取周围山石砸成条石而建。此桥未用水泥石灰,而历久存,仍发挥交通要冲之作用。此古桥见证石门山之历史变迁,亦展现古人之智慧技艺。桥西屹立柏树二株,有数百年历史,共有九叉。尝自溪口迁至宜章之族人,相传祖居地有“九墩十八梯,两树九个芽”之说,即缘于此。
村中柏树随处可见,高挺繁茂,已历数百年,为村庄增添一份古老神秘之氛围。村内古宅为石门山古建筑之代表,多建于明清时期,甚至可追溯至更久远之年代。建筑风格多样,多采用青砖木瓦结构,以青石筑基、榫卯连接,不使用铁钉。门窗、梁柱、栏杆等处,皆雕刻精美图案,如花卉、鸟兽、人物等,栩栩如生。以独特之建筑风格及精美之雕刻技艺,展现古人之智慧与审美。这些古宅不仅为古朴典雅之民居,更是家族传承与文化之载体。
在下门楼之北,曾建有一堵石墙,与后山及南山形成半环状。此石墙不仅为村中风水墙,亦为今之一道风景线。虽石墙已不完整,然遗留之遗迹仍令人感受到昔日之繁华,亦能体会老一辈吃苦耐劳、勤劳奋进之精神。而村内石板路,则连接各个角落。历经岁月磨砺,石板路依然保存完好。行于其上,恍若可闻历史之脚步声。石板路引领人们穿越古宅之间,感受古老气息与岁月沉淀。
上门楼与下门楼皆于村前建有精美牌楼,不仅为村庄入口,亦为村庄重要标志。立于两门之前,远眺峰峦起伏,形如笔架,近观平原广阔、良田绵延、溪流潺潺。其寓意正合风水催吉,后人必有文豪或富贵,声名显赫。然而,此等牌楼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一定损坏,雕刻及绘画已不存。所幸牌楼主体结构仍完好保留。上门楼之牌楼建于嘉庆十八年仲冬月,下门楼之牌楼则建于嘉庆九年孟夏。而对门之村前门楼于 2012 年重新维修,使其焕发新颜。
除建筑风格独特外,上门楼与下门楼村前各建水井一口。上门楼水井之水设计迂回村里,经下门楼后再出。此水井建设充满智慧,不仅为村民提供便利水源,亦体现古人以水滋润村庄之用意。而下门楼之水井则有一段特殊历史。原此水井位于河边,然 1968 年为更好满足村民用水需求,改建于龙桥公祠前。因新位置地势稍高,引水困难,历经五次施工,终利用水之自然压力,成功将水引入新井中。
在石门山北,有古佛教道场常乐寺,始建于北宋,元朝至顺年间,周围各姓捐款,对其进行大规模扩建。寺内建有古佛殿、大雄殿等数十间房,规模宏大。坐北朝南,地理位置优越,冬暖夏凉。昔日常乐寺和尚数百,香火旺盛,在附近县市享有盛誉。寺庙门前有口水井,清澈见底,曾用于饮水灌溉农田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据传井水变混浊,可预示地震发生,甚是神奇。抗战时,县府尝以此为临时办公之所。公元一九五八年,改为桂阳六中之创办地。一九六一年,六中迁至和平圩,今址遂改为常乐学校。然随时光流逝,常乐寺渐荒废。直至一九九五年,吴氏家族购得常乐寺,归吴氏所有,特此志之。
石门山吴氏,勤劳慧智,传承优良文化传统,重教育,培人才,遂使该村人才辈出。此间曾诞一早期共产党员,彼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,英勇无畏,献己之生命。烈士吴万程,处动荡之世,受进步思想之熏染,投身革命事业。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从事农运工作,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,组织发动群众,为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。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五日,于桂阳东华山东华庵(今东城),参与桂、郴、永、耒、宜等五县党组织代表和军事干部会议。
会议历时三日,制定武装起义之行动计划,提出具体任务与要求。为落实东华山会议精神,万程赴国民党统治薄弱之桂临嘉边界,发展革命武装,组建农军。一九二八年,遭国民党逮捕,于桂阳县汪家桥英勇就义,年仅二十岁。
此地,古今交融,历史与未来相对话。石门山以其独特之魅力,成为一既有文化底蕴,又具现代活力之美丽乡村。
评论列表(2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