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為相,州人也。少有穎才,性簡略。順治中舉於鄉,不樂仕進,一試不第,輒歸隱於鄉。知州董之輔甚重之,方修州志,使招為相。為相白足踞胡牀,就樹陰枕石納涼,使者致命。為相笑曰:“方暑宜高臥,安能與人閒事?” 然董公良吏,命不可負,即騎驢詣州門上謁。董公大喜,諸纂次盡倡之。是時諸生集者百數,議論盡出為相下。己而諸生以試事皆散去,為相一人屬草日數十紙。五月書成,復騎驢歸其家,不問可否,人亦莫之議也。為相文古懿淵雅,有典誥大義,志行超潔。自董之輔、吳宗𣏌、田元愷皆循政賢牧,盡賓禮之。元愷建州堂,為相為記,又作五賢侯去思銘,尤傳於時。
吳鯨,字東湄,州舉人。父國春,字光玉,家中貲。以山路險陰,獨修萬丈;年六十,猶自荷畚鍤,督工作,坐此傾其家。十餘年,路竟平夷,行李頌之。
鯨以貧失學,二十八歲始入學為諸生,名震於時。好酒,詄蕩醉歌,聲出金石。下第歸,經鐘水大灘,作九言詩,且行且吟,豪氣俊邁,人以為張充、李白之流也。
嘉慶中,補醴陵訓導,即絕酒,講宋儒主敬之學,曰:“人師難為,傲不可長。”撰宋、元、明講學諸語録,別正偽,辨朱陸,未就,卒於學齋。箸《周易木象釋疑》及詩文集,傳於時。
初,鯨父以修路至破產。及鯨鄉舉,以“徒杠成”文受賞,中高等,人以為善報。鯨叔父國棟,貧無子,亦躬修道途以利行者,竟得子云。
贊曰:二吳狂狷,超於俗污。相比裘仲,友其大夫。鯨斂隽異,屈為老儒。文采猶照,芳馥載濡。
【现代文翻译】
吴为相,是本州人。少年时就才智出众,性格简朴直率。顺治年间在乡试中考中举人,但他不喜欢做官,一次参加更高等级的考试(会试)没中,就直接回乡隐居了。知州董之辅非常看重他,当时正好要编修州志,就派人去请吴为相。
吴为相光着脚,坐在胡床(一种坐具)上,在树荫下枕着石头乘凉,使者来传达知州的命令。吴为相笑着说:“天气正热,应该高枕躺着休息,怎么能去管别人的闲事呢?” 但是考虑到董之辅是个好官,他的邀请不能推辞,就立刻骑着驴到州府去拜见。董公非常高兴,(将修志事宜)全部编纂工作都交由他倡导主持。当时聚集了上百名书生(参与修志),但所有的议论见解都比不上吴为相。不久,那些书生因为要参加考试都散去了,吴为相就独自一人起草文稿,每天写几十张纸。到了五月,州志编纂完成,他又骑着驴回家,不过问(别人对州志的)评价,人们也无人非议他。吴为相的文章古朴深邃、典雅,有《尚书》中典、诰这类文章的宏大意蕴,他的志向和品行也高超纯洁。从董之辅到后来的吴宗杞、田元恺,都是推行善政的贤明州牧,都对他以宾客之礼相待。田元恺修建州堂时,吴为相为之写了《州堂记》,又撰写了《五贤侯去思铭》,这些文章在当时尤其广为流传。
吴鲸,字东湄,是州里的举人。他的父亲名叫吴国春,字光玉,家中颇有资产。因为山路险峻崎岖,他独自出资修缮了很长的道路(“万丈”虚指工程浩大);年已六十,还亲自挑着簸箕和铁锹,监督工程,因为这件事而耗尽了家产。花了十多年,道路终于变得平坦,行人都称赞他。
吴鲸因为家贫耽误了学业,二十八岁才进入官学成为秀才(诸生),名声很快震动一时。(他)喜欢喝酒,放纵不羁,醉后高歌,歌声像钟磬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清越响亮。科举落第回家时,途经钟水大滩,创作了九言诗,边走边吟,豪放的气概英俊卓越,人们都把他比作是张充、李白一类的人物。
嘉庆年间,他被选补为醴陵县训导(县级学官),从此就戒了酒,钻研并讲授宋代儒学家提倡的“主敬”学问,说:“为人师表很难,傲慢之心不可滋长。”他着手撰写宋、元、明三代学者的讲学语录,甄别其中的真伪正谬,辨析朱熹和陆九渊学说的异同,但这项工作没有完成,就在学斋中去世了。他所著的《周易木象释疑》和诗文集,在当时广为流传。
当初,吴鲸的父亲因为修路导致破产。等到吴鲸参加乡试时,因为一篇以“徒杠成”(语出《孟子》,指行人走的桥已建成,喻便民工程)为题的文章写得极好而受到赏识,考中了高等名次,人们都认为这是对他父亲(行善)的善报。吴鲸的叔父吴国栋,家境贫穷没有儿子,也亲自修筑道路以方便行人,最终竟然(因此)得到了儿子。
赞曰:
吴家两位先生性情狂狷,超越世俗的污浊。其行可比裘仲,其友皆为贤大夫。吴鲸收敛起卓异锋芒,屈身做了个老儒生。但他的文采依旧光耀,如同芬芳久久不散,润泽后人。
吴为相:大清順治庚子年科中亞魁,官名為相字顏小,大清順治年間《桂陽州志》主修。生於大明崇禎乙亥八年(公元1635年)二月二十三日午時享壽五十又四歲,歿于大清康熙戊辰年(公元1688年)二月二十八日未时。(今桂阳县太和镇竿竹山村人)
吴鲸:举人,派名显久官名鲸字东湄号吸川,生於大清乾隆二十九年(公元1764年)甲申四月十六日午时,享寿六十九岁,殁於大清道光十二年(公元1832年)壬辰五月十九日亥时卜葬地名上仓红珠江坐北南向南。(今桂阳县和平镇昭平村人)
发表评论